为积极响应国家“人工智能+”行动部署,主动应对能源行业智能化变革,10月20日,电气工程学院组织召开“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研讨会,深入探讨人工智能与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深度融合的新路径。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刘颖,智能电网工程系负责人及相关骨干专任教师代表参加研讨。
会议围绕如何在有限学时内有效培养非计算机类工科职业本科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这一核心议题展开深入讨论。与会教师一致认为,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能源电力行业的技术生态,从智能电网到新能源预测,从设备运维到电力调度,人工智能技术已渗透到产业的各个环节,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团队汇报了课程建设与教学进展。作为2025级面向全院大一学生新开设的通识课,该课程旨在系统构建学生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基础能力。与会人员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深入分析了当前课程面临的主要挑战,并提出通过增设配套教学资源、拓展参考教材以及开发项目化任务等举措,全面提升教学效果。
在课程体系构建研讨环节,与会代表基于全程参与电力行业职工人工智能训练师水平评价活动的经验,深入了解了电力行业人工智能训练师的企业岗位需求,并分享了“电力行业人工智能训练师能力提升培训班”的成效。电力巡检竞赛团队教师通过系统分析竞赛内容与标准,深入理解了电力行业对“人工智能+”人才在技术应用、创新实践等维度的能力要求,为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经过深入研讨,会议明确将构建“通识素养—专业技能—行业能力”三层课程体系,将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学院要积极推进行业企业调研,与电力企业共建人工智能实训平台,将行业最新技术和发展需求融入教学实践,系统提升学生的工程应用与创新能力。
电气工程学院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通过课程教学与竞赛实训的有机结合,为培养适应行业智能化发展的新型电力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会议场景
供稿:电气工程学院图/徐樾文/徐樾编辑/李柳校对/审核/刘颖、杨超